下载中心
网站访问量
期刊简介
曾用刊名:放射性地质
主办单位:中国核学会铀矿地质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
ISSN:1000-0658
CN:11-1971/TL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1962
二连盆地断拗转换基本期特征及产铀古河谷构造地貌模型研究
鲁超;为了揭示二连盆地古河谷成因和控制因素,指导古河谷砂体预测以及铀矿找矿预测,文章进行了古河谷发育的断拗转换期的界定和的划分,分析了古河谷断拗转换期的基本特征,并对古河谷发育的构造样式和构造地貌模型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典型铀矿床所处古河谷的构造样式和地貌模型。研究表明:二连盆地断拗转换期的构造背景和特征控制了大规模赛汉组冲积-河流、大型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铀成矿砂体的发育;断拗转换期是重要构造转型阶段,具有特色的构造、沉积及层序发育特征。该时期二连盆地由强烈断陷转变为微弱断陷控制,盆地结构由不对称变为对称,具有低可容空间基本沉积特征,盆地由快速充填逐渐向缓慢超覆转化,物源体系由侧向逐渐转变为纵向。对二连盆地不同坳陷以及典型矿床所处凹陷的古河谷构造样式以及构造地貌模型进行了划分,认为串联式A类型的构造地貌是具备发育古河谷的优势地貌条件;二连盆地中部主要发育单断式形成的断超型和断翘型古河谷构造样式。
鄂尔多斯盆地特拉敖包铀矿床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指示
韩美芝;李子颖;邱林飞;张字龙;王龙辉;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华池-环河组是近期新发现的铀矿找矿“新层位”,特拉敖包铀矿床的矿化砂体主要位于华池-环河组下段,矿体形态主要以层状为主。现阶段,针对特拉敖包铀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尚缺乏系统研究,其内部的铀富集机理也不甚明朗。鉴于此,文章通过对矿化层系砂岩进行了系统地元素地球化学、碳氧同位素与全岩U-Pb定年分析,对砂岩物源和铀矿层中的碳酸盐成因进行了精细分析。结果显示:下白垩统华池-环河组砂岩的主要物源为阴山山系的中酸性火成岩与变质岩,碳酸盐与铀成矿之间并无直接关联,而黄铁矿、绿泥石及钛铁矿等矿物则在铀成矿过程中是重要的铀吸附还原物质,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华池-环河组砂岩还经历了含油气流体还原改造作用,这一过程与铀成矿作用紧密关联。这一新发现为深入理解特拉敖包铀矿床铀成矿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见解。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与热点的文献可视化分析
谭雨蕾;张力元;路来君;王煜鹏;黄健禹;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砂岩型铀矿聚集区,其相关研究一直是铀资源研究的核心与重点。文章旨在通过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并评估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领域的研究进展、动态演化及前沿热点。基于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分别以“鄂尔多斯盆地”与“砂岩型铀矿”中英文关键词为检索词,将获取的342篇文献作为原始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及关键词等多个维度构建知识图谱,通过聚类分析和突现词检测揭示该领域的内部结构和演变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相关研究自2007年起呈现增长态势,2016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等为核心研究机构,但机构间和跨领域合作并不密切。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的相关研究未来会更加深入,可为区域铀矿资源勘查与高效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塔里木盆地北部现代铀源特征及其对上新统铀找矿的启示
陈瑞;王强强;王元元;蒲小晨;孙飞;李书海;李秋实;塔里木盆地是上新统砂岩型铀找矿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铀找矿线索,但尚未对其周缘山系铀源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影响了铀找矿效率与布局。文章通过文献数据统计,系统梳理了塔里木盆地北部铀源区物质组成特征,并重点统计分析了铀源体——花岗岩类的U、Th地球化学特征,最后探讨了现代铀源体系对上新统铀找矿工作的指示意义。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北部铀源区主要包括南天山、库鲁克塔格山和柯坪塔格山,花岗岩类形成时代包括晚石炭世—中二叠世(320~270 Ma)、中志留世—中泥盆世(430~385 Ma)、中奥陶世(470~450 Ma)、新元古代晚期(660~630 Ma)、新元古代中期(840~735 Ma)、古元古代(1 940~1 800 Ma)、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 750~2 460 Ma);各时代花岗岩U质量分数平均值变化于0.70×10-6~4.46×10-6,Th质量分数平均值变化于5.79×10-6~25.64×10-6,Th/U平均值变化于5.39~8.25,铀迁移率(μ)均值变化于-51.65%~-31.46%,均显示铀迁出特征。通过U、Th地球化学及上新统物、铀源继承性研究,优选晚石炭世-中二叠世、中志留世-中泥盆世花岗岩为主要铀源,前寒武纪花岗岩为次要铀源;划分出托木尔峰、焉耆两大主要铀源区和库鲁克塔格次要铀源区;预测了上新统阿克苏、库尔勒等2片铀成矿远景区。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地区库车组砂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书海;王博;刘志堃;王元元;王强强;陈瑞;吕俊维;马晓龙;秋里塔格构造带作为塔里木盆地北缘铀矿勘查的重点区域,已在库车组砂岩中发现了一系列放射性异常点、铀矿化点,并落实了日达里克矿产地,但其控矿要素与成矿规律的研究仍较为薄弱,制约了区域铀矿勘查的进展。文章基于系统的地质调查、勘查资料收集及大量的样品分析测试结果,聚焦秋里塔格构造带库车组砂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深化对铀成矿机制的认识。研究认为,库车组整体形成于半干旱-半湿润沉积环境,地层内炭屑等有机质丰度较低,氧化作用纵向延伸较远,形成规模宏大的层间氧化带,并将砂体中的铀元素大量活化迁出,为铀成矿提供了丰富的内部铀源,弥补了成矿时间短的不利因素。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秋里塔格西端受木扎尔特与托木尔有利物源朵体的双重控制,在砂体中普遍发育花岗岩砾石及岩屑组分,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SiO2、Al2O3、K2O及Na2O含量相对偏高,指示物源区以中酸性岩体为主,具备优越的铀源(物源)基础。尤为关键的是,托木尔物源朵体脱离了秋里塔格山的构造限制,将富铀碎屑物质长距离输送至阿瓦提坳陷等盆地开阔区域,极大提高了塔里木盆地北缘铀成矿的潜力与找矿空间。
四川米易海塔地区长英质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指示意义
黄露玉;陈友良;郭俏萍;薛勇;朱一番;姚建;危隆隆;赵静;四川米易海塔地区的铀矿化主要产于晋宁期混合花岗岩与元古宇变质岩接触带附近的长英质脉中,但区内长英质脉种类众多,产铀(矿化)长英质脉与不产铀长英质脉在矿物组合、主微量元素含量上的差异尚未进行过专门研究。文章对海塔地区的各种长英质脉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的矿化长英质脉(U质量分数≥100×10-6)在矿物组成上以长石(平均占比为79%)为主,而石英(平均占比为12%)较少。富铀长英质脉(20×10-6≤U质量分数<100×10-6)以长石(平均占比为47%)和石英(平均占比为41%)为主。普通长英质脉(U质量分数<20×10-6)则以石英(平均占比为50%)和长石(平均占比为44%)为主。矿化长英质脉具有相对低硅(SiO2平均质量分数为62.7%)、高钠(Na2O平均质量分数为5.83%)、高铝(Al2O3平均质量分数为22.55%)的特征,明显富集的微量元素有U、Mo、Bi、Th、Be和Pb。区内长英质脉中的长石高含量(一般>75%)与石英低含量(一般<20%)以及化学成分上的高钠、高铝特征,可以作为矿化长英质脉的指示标志。
粤北浰源岩体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启示
李惟鑫;韩善楚;刘斌;钟福军;张勇;潘家永;浰源岩体地处广东省北部,位于以产铀著称的贵东复式岩体东侧,其内部赋存花岗岩型铀矿床。为明确浰源岩体与铀成矿的关系,文章以浰源岩体主体岩性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磷灰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确定了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与岩浆源区特征,并探讨了岩体的成岩过程及其对铀成矿的启示。研究结果显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中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3±1.1)Ma(MSWD=0.93,n=30),磷灰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4±4)Ma(MSWD=1.5,n=28),两者具有较好一致性,均指示了浰源岩体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早期。岩石主量元素具有高硅(SiO2质量分数为 75.68%~76.12%)、高碱(K2O+Na2O质量分数为7.75%~8.44%)、富钾贫钠(K2O/Na2O为1.12~1.61)、高铝(A/CNK为1.10~1.12)、低磷(P2O5质量分数为0.01%~0.2%)、低钛(TiO2质量分数为0.11%~0.15%)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微量元素显示亏损Ba、Nb、Sr、Ti、P,富集Rb、Th、K、U、Pb,呈典型的低Ba、Sr 花岗岩特征;稀土总量为85.57×10-6~143.68×10-6,配分曲线为右倾型,Eu明显负异常;锆石饱和温度计计算的岩石成岩温度为713~813 ℃。综合分析认为,浰源岩体主体岩性为属于S型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早期同碰撞造山的主挤压阶段,由变泥质岩部分熔融形成。岩体表现出的富铀(U质量分数为10.07×10-6~57.5×10-6)、高Rb/Sr值(5.0~6.34))、Th/U值小于3等显示为产铀花岗岩的特征,表明岩体可提供铀源。综合矿物地质特征,表明岩体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潜力。
四川会理芭蕉箐1841地区钠交代型铀矿成矿特征与成因探讨
朱一番;陈友良;王凤岗;姚建;危隆隆;黄露玉;钠交代型铀矿是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铀矿类型之一,我国多个地区也已发现该类型铀矿分布。四川会理芭蕉箐1841地区的铀矿化主要产于交代钠长岩中,属典型的钠交代岩型铀矿,但针对其成矿特征与成因研究还十分薄弱。文章以芭蕉箐1841地区的钠交代岩型铀矿为研究对象,对其岩相学、矿石与矿物元素地球化学、沥青铀矿U-Pb同位素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其矿化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产铀交代钠长岩的Na2O质量分数为4.62%~8.71%,平均值为7.28%,钠长石占比为66%~83%,斜长石牌号An=0.08~0.86,平均为0.31,接近纯钠长石;铀的赋存状态以独立铀矿物为主,主要为钛铀矿,少量为沥青铀矿及铀石;从矿石的元素组合来看,该地区的铀矿化为一种U-Cu组合的铀多金属矿化,其铜矿化形成时代为(1 698±3)Ma,铀矿化形成时代为(857±11)Ma,铜矿化与铀矿化仅是在空间上共生,而在成因上并无直接联系;芭蕉箐1841地区的沥青铀矿具有很高的稀土元素总量(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4 935×10-6)、很高的U含量(质量分数平均值为426 804×10-6)和极低的Th含量(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6.06×10-6),U/Th值高达18 191~34 654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区内的铀矿化应是深部富铀的高温钠质流体沿断裂带上升,交代断裂带两侧的白云岩与辉绿岩,最终形成富铀的交代钠长岩。
松辽盆地北部三兴地区四方台组沉积特征及与铀成矿关系研究
徐宝石;罗敏;侯晓光;吴大坤;赵星博;楼仁兴;近年来,松辽盆地北部三兴地区四方台组一、二段发现了多处铀矿化异常信息,表明该地区具有砂岩型铀成矿潜力。为进一步了解三兴地区四方台组铀矿化线索与沉积特征的关系,文章综合岩心观察、单井相、连井剖面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分析等方法,初步恢复了四方台组一、二段沉积相。结果表明:三兴地区整体上形成了以北部、北东部物源供给为主,北西部物源为辅的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目前四方台组一段揭露到的铀矿(化)主要位于多期河道叠加形成的多韵律组合砂体中;四方台组二段揭露到的铀矿(化)位于河道两侧含砂率由高变低的部位和河道交互部位。由此可知,沉积亚相的发育特征影响了区内铀矿化异常孔位的分布范围。此外,分析认为三兴地区四方台组具有良好的砂岩型铀成矿所需的岩性-岩相、构造及后生氧化改造条件,铀矿找矿潜力巨大。
中国北方主要产铀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年代学研究
夏毓亮,林锦荣,刘汉彬,范光,侯艳先本文通过用铀矿石的U Ra平衡系数修正样品的铀含量 ,再进行U Pb等时线拟合 ,获得了北方主要产铀盆地的实际成矿年龄 :伊犁盆地为 1 2Ma、 5~ 6Ma、 1~ 2Ma ;吐哈盆地为 48Ma和2 8Ma ;巴彦塔拉凹陷为 7Ma;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 1 0 7Ma。对含矿砂体中的碎屑锆石与相应蚀源区中酸性火成岩类的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进行对比 ,发现含矿砂体的物质成分直接来自中酸性火成岩类的剥蚀产物。该物源是形成富铀砂体的物质基础。通过对蚀源区岩石和盆地含矿地层不同部位砂体岩石样品的U Pb同位素体系演化特征的研究 ,论证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铀源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蚀源区活性铀含量高的中酸性火成岩类 ,另一是已经发生铀预富集的沉积砂体。
相山铀矿田成矿机理研究
范洪海,凌洪飞,王德滋,刘昌实,沈渭洲,姜耀辉本文重点研究了相山铀矿田的成矿时代及成矿环境 ,并剖析了典型矿床在垂向上物质成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相山矿田主要经历了两期铀矿化作用 ,第一期为铀 赤铁矿化阶段 ,成矿年龄为 1 1 5± 0 6Ma ;第二期为铀 萤石 水云母化阶段 ,成矿年龄为 99± 6Ma。两期成矿作用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环境 ,第一期成矿作用主要与大规模火山塌陷及次火山岩侵位有关 ,第二期成矿作用则主要与因太平洋板块的松弛作用而形成的区域性伸展、裂解及中基性脉岩的活动有关。相山矿田的热液蚀变类型不仅在平面上存在东碱、西酸的演化趋势 ,而且在垂向上还存在上酸、下碱的演化规律。通过对相山矿田成矿机理的深入探讨 ,认为相山矿田是成矿元素多阶段富集、成矿热液多期叠加以及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
王正邦本文首先以地浸砂岩型铀矿为重点 ,分 4个阶段概要回顾了世界铀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发展的历史 ,总结了基本的历史经验。其次 ,全面阐述了当前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的现状 ,对砂岩型铀矿在世界铀资源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矿床分类、时空展布特点和规律及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剖析 ,重点从构造条件、古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岩相古地理和岩性条件及铀源条件等 5个方面对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 ,对 3类表生后生渗入型砂岩型铀矿的评价准则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以美国和中亚两个砂岩型铀矿主产区为代表 ,概述了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方法的发展现状。最后 ,在展望世界铀资源供需发展趋势的前提下 ,明确指出我国铀矿地质战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我们应采取 4个方面的战略对策。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条件及找矿判据
黄世杰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结构构造、岩相古地理、地貌与气候、水动力与水化学、层间氧化带发育等必备的有利条件,并进而提出了铀源丰富,气候干旱;稳定大盆,产状平缓;沉积大扇,相变不大;砂泥互层,埋深不大;含水性好,透水性强;层间氧化带发育,富含还原剂等找矿判据,以及“六位一体”的水成成矿模式。
我国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张金带;简述了从国外到国内的砂岩型铀矿概况及成矿理论研究的发展,归纳出了我国砂岩型铀矿的"叠合复成因氧化-还原成矿理论",并就"预富集"、"板状矿体成因"、"深部油气作用"、"可地浸概念"、"大砂体"等问题进行了粗浅的讨论。
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相定量分析方法与实验
张荣科,范光粘土矿物的物相定量分析在地质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概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并讨论了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实验结果做了分析之后认为 :用X射线衍射方法解决粘土矿物的物相定量问题 ,虽然只能给出半定量的结果 ,但是它简单、快捷、重复性好 ,且有行业标准为依据 ,仍不失为一种地质研究中常规的物相定量分析方法。
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现状与展望
王正邦本文首先以地浸砂岩型铀矿为重点 ,分 4个阶段概要回顾了世界铀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发展的历史 ,总结了基本的历史经验。其次 ,全面阐述了当前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发展的现状 ,对砂岩型铀矿在世界铀资源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矿床分类、时空展布特点和规律及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剖析 ,重点从构造条件、古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岩相古地理和岩性条件及铀源条件等 5个方面对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 ,对 3类表生后生渗入型砂岩型铀矿的评价准则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以美国和中亚两个砂岩型铀矿主产区为代表 ,概述了国外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方法的发展现状。最后 ,在展望世界铀资源供需发展趋势的前提下 ,明确指出我国铀矿地质战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我们应采取 4个方面的战略对策。
我国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张金带;简述了从国外到国内的砂岩型铀矿概况及成矿理论研究的发展,归纳出了我国砂岩型铀矿的"叠合复成因氧化-还原成矿理论",并就"预富集"、"板状矿体成因"、"深部油气作用"、"可地浸概念"、"大砂体"等问题进行了粗浅的讨论。
中国热液铀矿成矿理论体系
杜乐天;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我国的热液铀矿成矿理论体系作一简要概括。在成矿的"源-运-导-集-存"基本规律问题上,此体系大体包含以下10个方面:(1)硅化带成矿类型;(2)矿-岩时差;(3)碱交代作用;(4)成矿壳层;(5)4种铀矿类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砂岩型)统一构造-热液成矿;(6)铀成矿预富集序列;(7)花岗岩岩浆演化链的解耦;(8)绢英岩化高温富矿类型;(9)玄武岩事件;(10)幔汁成岩成矿论。